银行业掀起“反内卷”风暴:如何突破考核困局?
从广东到宁波,从工行到广发银行,一场针对银行业“内卷式”竞争的整治行动正在全国铺开。存款端“手工补息”、基层员工自购产品冲指标、无效报表消耗精力……这些行业痼疾为何集中爆发?监管与银行联手推出的“反内卷”措施能否真正落地?本文从六大核心疑问切入,解析银行业突破考核困局的路径。
疑问一:银行业“内卷”为何到了非治不可的地步?
数据显示,2025年一季度部分消费贷利率跌破3%,存款端通过“返佣返利”变相提高利率,导致行业息差持续收窄。更严峻的是,考核机制驱动下的资源错配:基层员工为完成指标自购产品、抢客户,甚至制造“僵尸账户”;科层化管理下,无效报表与会议消耗大量精力;创新权限上收导致服务与需求脱节。这场“内卷”已从竞争演变为价值耗散,亟待系统性纠偏。
疑问二:多地监管为何密集出手?广东模式有何借鉴意义?
广东推出的“1+3+N”体系成为行业标杆:监管出台负面清单划定红线,公会制定自律公约构建准则,并针对存款、贷款等业务推出专项举措。宁波57家银行签署《个人住房贷款业务自律公约》,安徽宣城倡议杜绝“变相贴息”。这些举措的共性在于:从源头治理非理性压价行为,维护行业合理利润空间。监管数据显示,2024年因违规吸收存款被罚案例中,76%涉及地方中小银行,凸显整治紧迫性。
疑问三:考核机制如何成为内卷“帮凶”?基层员工为何越努力越焦虑?
某国有大行理财经理透露:“系统每天推送流失TOP10客户明细,季末要完成1500万元存款指标,有人买存款,有人抢客户。”考核维度碎片化加剧运营负担:上月主推普惠贷款户数,本月转向中型企业授信,客户经理疲于应对。更严峻的是,尽管2024年禁止“手工补息”,但考核重心转向管理资产规模,压力并未真正缓解。这种“唯指标论”导致数据虚增,如某客户因“买理财送手机”转出500万元,形成“一日游”存款。
疑问四:银行创新为何陷入“空中楼阁”?基层网点如何接不住总行战略?
某三四线网点客户经理吐槽:“总行推出科技企业专属理财,但我们接触不到优质资源。”数字化转型项目如“理财夜市”“供应链金融线上化”也因系统不稳定、审批冗长落地困难。创新权限上收导致服务异化:总行设计产品,基层被迫推销,甚至出现“客户取1万元需背诵七步口诀”的荒诞场景。这种“自上而下”的创新模式,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。
疑问五:“反内卷”措施能否突破“口号式”治理?配套机制如何跟上?
尽管多地出台自律公约,但银行数量众多、考核压力未减,若缺乏配套机制,易流于形式。某上市银行负责人坦言:“总行制度审批复杂,短期内难出新规。”专家建议从四大维度改革:重构考核机制,取消短期无效指标;赋予基层灵活调整权;监管提高长期指标权重,遏制“时点冲量”;精简非核心监管报送事项。例如,薛洪言提出“三维度考核体系”,在规模指标中增设“客户结构优化率”,在利润指标中纳入“风险调整后收益”。
疑问六:银行业能否承受转型阵痛?如何平衡短期业绩与长期发展?
2024年A股上市银行成绩单显示,10家营收负增长,4家净利润下滑,净息差收窄1-51个基点。部分银行主动压缩高风险业务,提升住房按揭等基石类业务比重。董希淼指出,中小银行应走“小而美”路线,聚焦小微、“三农”领域,监管需完善差异化措施,防止大型银行过度竞争冲击。这场转型意味着银行需理性看待业绩放缓,甚至承受短期“负增长”,但唯有如此,才能摆脱对规模与速度的盲目追求,实现高质量发展。
结语:银行业“反内卷”的破局之道
“反内卷”不仅是纠偏恶性竞争,更是重构行业生态的契机。从考核机制改革到基层赋权,从监管协同到差异化发展,每一步都需直面痛点。正如基层员工所盼:“让服务回归金融本源,让创新真正贴合市场。”唯有如此,银行业才能走出“内卷”泥潭,迎来良性竞争的新时代。
SEO关键词布局:银行业反内卷、考核机制改革、基层员工压力、金融创新困境、监管自律公约、差异化竞争策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