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南京帮贷中心,南京贷款事业部-银行房产抵押贷款,汽车抵押贷款,电话180.6605.1782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帮贷中心


新闻资讯

联系方式

联系人:张先生

电话:180.6605.1782

手机:180.6605.1782

QQ:1366 9327

微信二维码

公司新闻

当前位置:首页>>新闻资讯>>公司新闻

银行理财规模突破30万亿背后:高增长下的隐忧与疑问

发布时间:2025-08-04   浏览量:329次   作者:南京贷款公司

  银行理财规模突破30万亿背后:高增长下的隐忧与疑问

  银行业理财市场上半年交出一份看似亮眼的成绩单:存续规模突破30万亿元,个人养老金理财开户数激增46.2%,固定收益类产品占比高达97.2%……然而,在这组数据背后,一系列疑问逐渐浮现:规模增长是否依赖政策红利?低收益与高规模能否持续共存?市场结构单一化风险如何化解?

  疑问一:30万亿规模背后,是否依赖“存款搬家”效应?

  《报告》显示,截至2025年6月末,银行理财市场存续规模达30.67万亿元,较年初增长2.38%,较去年同期增长7.53%。这一数字已接近2024年全年GDP的1/4。然而,规模激增的背后,是否隐含着“存款搬家”的被动选择?

  博通咨询首席分析师王蓬博指出,存款利率持续走低是理财规模增长的主因。但疑问随之而来:若未来存款利率触底反弹,或出现更优的替代品,当前理财规模是否面临缩水风险?此外,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仅2.12%,显著低于历史均值,投资者是否在“为安全牺牲收益”?

  疑问二:个人养老金理财跨越式增长,开户数含金量几何?

  《报告》显示,个人养老金理财开户数超143.9万人,较年初增长46.2%,普通份额购买余额达1103.6亿元。但这一数据是否经得起推敲?

  素喜智研高级研究员苏筱芮认为,银行存款利率“破1”加速了资金向理财转移。但更深层的疑问在于:个人养老金账户具有“唯一性”,投资者开户后是否真正配置产品?1103.6亿元的购买余额中,有多少属于“试水型”投资?若未来市场波动加剧,这类长线资金是否面临提前赎回压力?

  疑问三:固定收益类“一家独大”,市场结构风险如何解?

  截至6月末,固定收益类产品存续规模29.81万亿元,占比97.2%,较去年同期增加0.32个百分点。这一数据凸显市场结构的极度失衡。

  “固定收益类占比过高,是否意味着市场创新不足?”业内人士指出,混合类、权益类产品规模分别仅0.77万亿元和0.07万亿元,占比不足3%。若未来债券市场出现调整,固定收益类理财净值波动可能加剧,而权益类产品的薄弱将导致市场缺乏风险对冲工具。更关键的是,这种结构是否与“资管新规”鼓励多元化发展的初衷背道而驰?

  疑问四:开放式理财占80%,现金管理类为何“逆势收缩”?

  《报告》显示,开放式理财存续规模24.82万亿元,占比80.93%,但现金管理类理财规模较年初减少4.38个百分点至6.4万亿元。这一现象与市场认知存在矛盾。

  苏筱芮认为,银行通过“新品打榜”手段吸引客群。但疑问在于:现金管理类理财曾因流动性高、风险低备受青睐,为何规模持续缩水?是否因监管趋严(如T+0限制)导致吸引力下降?或是投资者转向其他类型产品?若现金管理类持续萎缩,是否会影响理财市场的整体流动性?

  疑问五:2.12%收益率跑输通胀,投资者真实收益如何?

  上半年理财产品平均年化收益率2.12%,虽较去年同期增长14.18%,但实际收益能否跑赢通胀?以当前CPI涨幅估算,投资者实际收益可能接近于零甚至为负。

  更值得关注的是,银行机构与理财子公司收益分化显著:前者创造收益599亿元,后者达3297亿元。这是否意味着银行在主动压缩自身理财业务,转向代销子公司产品?若如此,投资者是否面临“渠道转换”带来的隐性成本?

  结语:高增长下的冷思考

  银行理财市场规模突破30万亿,既是低利率环境下的必然选择,也是居民资产配置优化的体现。然而,规模增长背后隐含的结构失衡、收益疲软、创新不足等问题,仍需市场参与者警惕。

  未来,银行理财若想实现可持续发展,需在以下方面突破:一是提升权益类投研能力,打破固定收益类“一家独大”局面;二是优化产品结构,平衡风险与收益;三是加强投资者教育,避免“为规模牺牲质量”。否则,当前的高增长可能只是昙花一现。


上一篇:新股赚钱效应不赖网下打新又见银行理财出手 下一篇:银行理财资产配置大转向:五大疑问揭示潜在风险