欢迎访问南京帮贷中心,南京贷款事业部-银行房产抵押贷款,汽车抵押贷款,电话180.6605.1782

关于我们 | 联系我们 | 帮贷中心


新闻资讯

联系方式

联系人:张先生

电话:180.6605.1782

手机:180.6605.1782

QQ:1366 9327

微信二维码

公司新闻

当前位置:首页>>新闻资讯>>公司新闻

权益类银行理财表现亮眼背后:高收益能否持续?风险与机遇如何平衡?

发布时间:2025-08-04   浏览量:327次   作者:南京贷款公司

  权益类银行理财表现亮眼背后:高收益能否持续?风险与机遇如何平衡?

  今年以来,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以亮眼的数据引发市场关注。据Wind资讯统计,截至8月3日,银行理财子公司存续的46只公募权益类产品中,43只年内年化收益率为正,其中17只收益率超10%,更有产品收益率突破30%。这一成绩单看似耀眼,但背后是否暗藏隐忧?普通投资者又该如何理性看待这一现象?

  高收益背后:是偶然还是必然?

  “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收益率的爆发,究竟是资本市场的短期馈赠,还是管理人能力的长期体现?”苏商银行特约研究员薛洪言认为,本轮行情与资本市场回暖、宏观政策提振市场信心密切相关。但疑问随之而来:若未来资本市场波动加剧,这类产品的收益能否持续?

  数据显示,华夏理财旗下“天工日开6号”以30.51%的年内收益率位居榜首,其二季度份额环比激增112.86%。这一增长是否仅因产品策略契合当前市场风格?若市场风格切换,此类高波动产品是否面临回撤风险?

  数量与规模的矛盾:为何“叫好不叫座”?

  尽管收益表现突出,但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数量并未显著扩张。银行业理财登记托管中心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6月末,权益类产品存续规模仅0.07万亿元,占理财市场总规模的0.02%。这一比例与固收类产品的29.81万亿元形成鲜明对比。

  “为何投资者对高收益权益类产品热情有限?”上海金融与法律研究院研究员杨海平指出,理财子公司投研能力滞后、客群风险偏好保守是主因。但更深层的疑问是:在低利率环境下,投资者是否真的“厌恶风险”,还是对银行理财的权益投资能力缺乏信任?

  未来展望:“渐进式扩容”能否突破瓶颈?

  业内普遍认为,权益类理财产品将呈现“渐进式扩容”趋势。政策层面,引导理财资金加大权益配置的红利正在释放;产品端,“固收+”策略或成为过渡形态。但疑问随之而来:

  投研短板如何弥补?理财子公司能否通过与公募基金合作、布局指数化产品等方式快速提升能力?

  客户教育如何推进?普通投资者能否接受“短期波动换长期收益”的逻辑?

  科技赋能是否有效?资产配置优化和客户陪伴服务能否真正降低权益产品入市门槛?

  投资者指南:高收益背后的“三问三查”

  面对权益类理财产品的热潮,薛洪言建议普通投资者保持理性:

  风险匹配度:自身风险承受能力是否与产品R5评级相匹配?短期资金是否适合投入高波动资产?

  收益真实性:最大回撤、风险调整后收益等指标是否经得起检验?资产配置透明度如何?

  机构可靠性:管理人投研能力是否过硬?持仓披露是否定期、完整?

  此外,投资者需警惕三大风险:

  市场波动传导风险:股市调整是否会导致理财产品净值大幅波动?

  规模与流动性风险:产品规模激增后,调仓灵活性是否下降?

  “高息陷阱”:收益来源是否依赖杠杆或高风险资产?

  结语:机遇与挑战并存

  权益类银行理财产品的爆发,既是资本市场回暖的缩影,也是银行理财转型的试金石。未来,这类产品能否打破“数量少、规模小”的困局,既取决于市场环境的持续改善,也考验着理财子公司的投研实力与客户服务能力。对于投资者而言,在享受高收益的同时,更需练就一双“火眼金睛”,在风险与机遇之间找到平衡点。


上一篇:30万亿银行理财市场真相:规模狂飙背后,收益率下滑与风险暗涌 下一篇:新股赚钱效应不赖网下打新又见银行理财出手